噪音=隱形病源:
正常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為20-20000赫茲,頻率低于300赫茲的聲音為低頻聲音。醫學專家通過研究發現,低頻噪聲對人體并不僅造成功能性損害,還可能引起器質性損害以及精神損害。福建省老年醫院特檢科主任楊云說,低頻噪聲可以直達人的耳骨,使人的交感神經緊張,心動過速,血壓升高,內分泌失調。人如果長期受到低頻噪聲襲擾,容易造成神經衰弱、失眠、頭痛、記憶力減退、綜合判斷能力下降等神經官能癥。國外研究還發現,低頻噪聲可以穿透人體腹壁和子宮壁,影響胎兒器官發育,甚至造成胎兒畸形。
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環境聲學專家說,“同樣是70分貝的聲音,100赫茲和1000赫茲頻率,人體耳朵感應的聲響就不一樣。人體內器官固有頻率基本上在低頻和超低頻范圍內,很容易與低頻聲音產生共振,所以人會煩惱、感覺不適。此外,低頻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空氣分子振動小,摩擦比較慢,能量消耗少,所以傳播比較遠,通透力很強,能夠輕易穿越墻壁、玻璃窗等障礙物。”
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髙級工程師說,除了電梯、變壓器、變頻空調、低音喇叭等低頻噪聲源外,城市道路交通中汽車尤其是大型客貨車、公交車在啟動、加速過程中發動機制造的低頻噪聲,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威脅人們的健康。現代科技已經發展出了不少效果很好的隔音材料,可以有效緩解高頻交通噪聲,但是,由于低頻噪聲穿透力強的特性,“關門、關窗”往往起不到作用。比如,公交車停站后再啟動時,其產生的噪聲頻譜中,低頻63赫茲左右的聲波半波長2-4米,與臨街住宅建筑室內的尺寸非常接近,當強勁的低頻噪聲穿透玻璃進入臨街住宅房間后,往往產生共振現象,對人的健康造成極大傷害。
多方尋求破解低頻噪聲污染問題的出路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低頻噪聲污染問題,各地政府特別是環保部門都在進行積極破解。廈門市環保局局長告訴記者,針對市民反映強烈的“低音炮”問題,廈門市準備采取“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方式。“疏”的方面主要是在城市規劃建設娛樂業、餐飲業的集中場所;“堵”的方面是正在起草、編制管理辦法,將先前的告知承諾制變為行政審批制,從源頭上對娛樂企業進行規范控制。
“除了合理規劃外,利用高科技、新材料可能是破解低頻噪聲污染的一個突破口。”據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環境聲學專家介紹,廣東省有關聲學專家和高分子材料專家已經聯合研發成功一種隔聲材料--隔聲氈,在控制低頻噪聲方面表現突出。廣東省經貿委和科技廳的鑒定結果表明,隔聲氈在用途、性能等各方面已經達到當前的國際先進水平。
據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髙級工程師介紹,低頻噪聲因為分貝數不高而導致市民投訴無門的狀況也已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相關部門正在積極制訂一部涉及低頻噪聲污染的新標準。據透露,這部《社會生活噪聲控制標準及測量方法》目前已通過專家審定,但仍有一些方面正在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其一旦出臺,低頻噪聲污染問題無法可依的狀況很快將得到改變。
政府的職能部門在這一標準未出臺前,可以利用國家現有的包括《娛樂場所管理條例》、《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健康住宅設計要點》等法律法規當中的一些規定,主動處理低頻噪聲的污染問題,積極維護群眾的健康與利益。